1.锂电池涨价,新能源如何发展?氢燃料电池会是好选择吗?

2.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3.中国对于石油涨价和美元贬值的对策

2025油价涨价还是跌价呢_2025油价涨价还是跌价呢

特斯拉涨价,最热门的车型,一周长两次价,现在这样一个情况还要不要入手新能源的汽车,自己觉得现在不是特别好的入手时候,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基本上全线价格上涨。国内的品牌可能平均上涨幅度比较小,有部分车型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国外的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涨幅都在10%,甚至是更多。

现在92号汽油的价格已经涨到了9块钱左右,就算比较便宜的地区也在8块钱多一点的程度,所以使用燃油汽车的成本越来越高,但他却不必过于惊慌。现在92号汽油跨入9元时代的时间,必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基本上不超过三个月,价格肯定会降下去,起码也会降一块钱左右,到今年年中的时候,汽油的价格会逐渐回落,到正常的水平,可能不能回归到4块钱的时候,到5块钱到6块钱,这也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程度。

现在买新能源汽车有什么好处吗?多花了10%的价格,觉得新能源汽车的好处凸显出来了,但是这只是燃油汽车的图像而已,也就是说全靠同行衬托。新能源汽车本身所有的弊病有改变吗?基础设施不完善,续航焦虑动力不够,强大价格比较贵,保养成本比较高,这些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问题还是存在的。只是说在高油价时代凸显新能源汽车,它使用成本比较低这样一个优点了。

所以在加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还是要冷静一点,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去考虑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毕竟新能源汽车它不是适合于所有人的,在资金并不是特别充裕的情况下考虑,传统的燃油汽车,甚至说二手车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10万块以内考虑一些新能源汽车只能是入门级别的代步车,功能尚不完善,动力尚不强大,续航也不够,这对于未来的使用肯定是没有帮助的。

锂电池涨价,新能源如何发展?氢燃料电池会是好选择吗?

一、汽车行业:激励整车自主品牌延伸进入高端车市场,刺激零部件企业提升核心技术

①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摩擦无法避免。

中国崛起之路下一个攻克点在于制造业,而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是产业链全球化。自我国一部分优质企业打入手机产业链,从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渐沿技术链向上攀升,现已基本具备不俗的手机整机生产能力。而下一个中国可能实现缩小差距甚至弯道超车的产业链,公认是汽车产业链。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洗牌加剧。

国内企业与国际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中国企业有望以成本、核心技术在竞争中分一杯羹,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打入全球产业链。此前为引导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要求外资品牌必须通过合资途径进入我国市场,并对进口车征收25%关税。而美国此次发起贸易战可能对我国汽车行业提出诸如车企准入、降低关税、股比放开以及限制合资车厂技术外溢等要求,并进一步限制对美国智能驾驶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无异于为美国“添堵”,中美产生摩擦本无法避免。

②贸易战利好整车行业,影响部分零部件出口企业。

1)整车环节:2017年中国进口美国131亿美元,加税25%将会重创美国进口车,特斯拉也涵盖其中,有能力向高端车升级的整车企业会受益,更加激发自主品牌抢占高端品牌市场,例如吉利Lynk&Co和长城的Wey;短期对美国整车企业负面影响,对中国豪车厂商偏利好。

中国自美国进口汽车金额近几年超过100亿美元,年进口汽车数量超过20万辆,占中国整车总体进口量约20%,体量较大。进口关税由25%上升到50%,售价提升可能在20%左右,显著提升进口汽车售价将对进口车需求形成抑制,对美国本土整车企业而言形成负面影响,对中国豪车厂商偏利好,如华晨宝马等。

2)零部件环节:目前我国有170亿美元(25%)的汽车零部件(车轮和轮毂等行驶系统为主)出口到美国;从美国进口的零部件主要为传动系统、车身附件等,28亿美元(占比仅7%)。国内零部件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部分以美国市场为主的行驶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可能会受波及。

③我国或加快国产化进程,关注核心在技术。

此次贸易战结果无论是是摩擦升级抑或谈判妥协,本身体现了美国对中国制造加速前行的担忧,中国未来制造强国之路势必诸多坎坷。

对于汽车产业链,我国更有加速国产化进程的激励,或将进一步取相应措施拉动内需以支持汽车产业,以培养一批在国际上具竞争力的优质零部件供应商。而在这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国内企业之间的角逐中,随汽车零部件技术更迭及消费者要求升级,从事低端制造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未来关键是技术之争。

④对汽车关税下调的担忧缓解,汽车板块情绪向好。

中国有意降低汽车关税,前期市场担忧汽车板块受到外部冲击,总体行情表现较弱。但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愈演愈烈,中国对进口自美国汽车加征25%关税,有助短期汽车板块情绪恢复,建议关注龙头企业。

二、农产品行业:加大国内商品价格波动

此前曾写过海天和中炬净利率的趋势分析,其中比较详细地拆分了两者的成本结构。总体而言,大豆成本约占海天总成本的20%,中炬预计略高。

今天中国对美国进口大豆加税实施贸易反制,短期或将加大国内大豆/豆粕价格波动。如果中美谈判顺利,美豆上市尚有时间空间,南美大豆尤其是巴西豆在此前可弥补需求缺口,下游企业盈利波动未必有情绪波动大。因此尚需持发展的眼光审视此次大豆提税问题。

退一步讲,如果谈判不顺利,南美豆主导格局奠定,大豆价格上行成为必然,则此类系统性成本上行必将带来新一轮提价。12/13年提价潮即来自于大豆涨价,海天先行提价,厨邦滞后半年。预计此设下,海天厨邦或将于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这一时间窗口再次提价对冲成本上扬。但预计两强提价间隔窗口期显著缩短至一个季度(参考16/17年提价间隔)。

对奶价的影响:豆粕成本占养殖成本的5%上下,并非主料。豆粕成本若上升会对养殖成本有一定影响,但比较小。此外,尽管养殖成本端或受小幅度影响,但短期传导至下游的可能性也不大,大概率在上游体系内消化,因此我们认为短期不必担忧奶价会有即刻性的上涨。

三、航空业:长期影响偏利好

①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4日发布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包括空载重量超过15000公斤,但不超过45000公斤的飞 机及其他航空器。

②对于我国目前航空公司所运营波音飞机来说,仅有B737系列(除B738MAX)属于此次对美加税清单中。2017年全行业增加119架,航空公司资本开支角度,融资租赁和自购约占三分之二,即80架。以每架集金额4亿人民币计算,2017年全行业相应进口金额476亿元,航空公司角度318亿元。

③我们认为从此次飞机引进关税区间来看,是为了支持我国支线飞机制造业发展,我国航空公司与波音已签订单部分,所加关税或将由波音与我国航空公司共同承担。目前波音飞机实施5%的最惠国税率,若加征25%的关税,每架飞机增加约1亿元成本,2017年新引进119架相应飞机,若与波音公司各承担50%,我国民航业将增加资本开支59.5亿元,按照年折旧率约5.5%,我国民航业每年将增加成本3.3亿元。

④另外,中美贸易战中方表现强硬,将推动人民币贬值,我国航司或将受到汇兑损失压力。但中美贸易战将同时拉低全球经济需求,国际油价势必下挫,汇率和油价的扰动影响或将部分抵消,具体进一步测算需观察中美贸易战之后进程。

⑤中长期来看,如果贸易战持续,航空公司购飞机或将更多转向空客,但由于空客公司订单已较为饱满,我国航空业或将在未来若干年运力投放更为趋缓,供给收紧较为确定,利好民航业供需改善,推动票价和航司盈利上涨。整体来看,偏利好我国民航业中长期发展。

四、计算机行业: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板块

①从中美贸易战双方的产品清单来看,对计算机板块直接影响很小:计算机行业公司主要以软件、服务器等硬件、信息服务为主,从USTR1300种名录,基本没有计算机行业公司产品,因此,对板块的直接影响很小。

同时,绝大多数计算机行业公司,在海外的营收占比不超过30%,且海外营收主要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仅有万兴科技(300624)、潜能信息等少数几家公司。

②中美贸易战,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焦点板块:贸易战的不断升级,有利于推升更为事关国家安全和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等热点板块。从2013年美国棱镜门以来,国家层面一直从政策、资本、国产化等维度,全面支撑信息安全、自主可控关键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培育,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涉及到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核心考虑点即是自主可控。

③整体上,我们认为,中美贸易战对板块公司直接影响很小,利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建议重点关注网络安全(启明星辰(002439)、绿盟科技(300369)、美亚柏科(300188)、卫士通(002268)等)、自主可控(紫光股份(000938)、中国软件、中科曙光(603019)、浪潮信息(0007)等)。

五、网络通信:利好光纤光缆产业和5G、光芯片等领域技术突破

①贸易战对行业影响有限,长期将利好光纤光缆产业和5G、光芯片等领域突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对华 301 调查征税建议中,通信行业主要涉及光纤光缆,未包括此前市场较为担心的光模块和手机终端等设备。

②光纤光缆行业影响有限,长期或有积极影响:目前北美光纤光缆市场被康宁、OFS等龙头企业垄断,国内光纤光缆企业对美出口量较少,201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总金额仅1.5亿美元。主要上市公司中,亨通光电(600487)和中天科技(600522)海外收入占比均在1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美国以外,美国加征关税对相关企业影响非常有限。目前中国对美国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均取反倾销措施,原有反倾销政策将在2018年到期,若美方此次加税实施,我国大概率将延续反倾销税政策,整体利好国内光纤光缆行业。

③光模块和设备商未受波及,长期看利好5G技术研发和上游自主芯片突破:我国光模块行业海外收入占比较高,以龙头中际旭创(300308)为例,73%的产品销往海外,大部分为美国数据中心;设备商中,中兴通讯对美有手机终端出口,年出货量在1500万台左右,但收入和盈利占比很小。

此前市场对相关厂商可能受到贸易战影响有一定忧虑,本次公布的征税清单中并未涉及,市场情绪有望缓解。美国贸易战直指中国高端制造业,从长期来看,将促使中国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薄弱环节突破,在通信行业中5G技术和高速光电芯片、通讯芯片等领域,加速占领技术高地和实现国产化替代,建议关注中兴通讯和光迅科技(002281)等行业龙头。

六、机械工程:贸易战对机械行业影响

①根据美国301清单,机械行业将成为美对中此次关税加征重点领域,尤其是通信、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业机械及零部件产品,剑指中国制造2025。机电类产品、锅炉及机械器具、车辆及附件是我国对美出口机械产品传统贸易顺差领域,总计金额分别达到1071.20亿、914.29亿、183.21亿美元,预计将是本轮贸易摩擦影响最大的细分领域。机械上市公司中,海外收入整体占比18%,且以简单加工产品为主,工程机械、高铁装备等高端整机产品出口美国相对较少,预计受到冲击相对有限。

②我国对美贸易反制清单中,包含空载重量在15-45吨范围的飞机及其他航空器,主要将涉及波音737系列中型客机(不含737-max)。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年我国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进口量为438架,金额达227亿美元,我们判断其中占据主要份额的为目前我国尚未量产的中大型客机。目前我国两款主力商用客机机型ARJ-21(空重约25吨)、C919(空重约42吨)已分别实现批量生产和首飞试验,合计在手订单超过1200架,我们认为此次对外增税将倒逼这两款国产机型加速上量。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氢燃料电池更有前景,锂电池有污染,氢燃料电池通过氢氧结合产生动能,无污染。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各有优缺点。细分下来,两者在充电/加油时间、污染程度、续航里程、充电站成本、电池成本等方面各有优势。例如,氢燃料电池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充电,但即使锂电池过度充电,通常也需要一个多小时。比如特斯拉V3过充,虽然可以有极快的充电速度,但不代表一般情况。

作为电动车的电池,经过几代的发展,最开始是铅酸电池,然后是镍镉和镍氢电池,最后是锂电池。这说明锂电池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从能量密度、比功率、循环寿命来看,锂电池是最好的选择。但目前最好的锂电池也只能达到500公里左右的续航,这还是在理想工况下,达不到燃油车的水平。开发新型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不可回避的任务。

与锂电池相比,氢电池的优势之一是能量密度。压缩氢气的能量密度接近每千克40kWh,比汽油高好几倍。锂电池每公斤只有0.278千瓦时,大部分是0.167千瓦时,氢能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239倍,所以这方面的优势是滚动的。另一个优点是重量轻。同样的500公里续航,氢电池对车重影响不大,锂电池车比较头疼。比亚迪唐的原型车是S6,重1.6吨。

改造成锂电车后,电池超过200公斤,为此需要加强车身结构,形成恶性循环。因为能量密度低,需要大容量锂电池,车重增加会降低电池寿命。因此,为了达到目标电池寿命,需要增加锂电池的容量。污染程度和续航里程就不用说了,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锂离子电池一直难以突破续航里程的瓶颈,同时也带来了污染。但由于锂电池更加成熟,其充电站成本和电池成本远低于氢燃料电池。根据研究,一个加氢站的建设成本约等于五个锂电池充电站的建设成本(不包括后期维护)。

中国对于石油涨价和美元贬值的对策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主导着世界,美元也就成了相对稳定国际通用贷币,许多国家都拿美元作为国家外汇储备;

美元的贬值,使得这些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国家的进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美元如持续走低的话会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也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如下:

://.cctv/special/649/-1/38609.html

://china.jinghua.cn/c/200804/02/n9075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