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尔街日报痛批,美国到底怎么了?

2.油价上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企业)请知道的给解答一下吧

2008年到2020年汽油价格_08年汽油价格同比07年

  主要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经济,以惩罚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国际油价大跌,美国汽油0.73美元/L,而水1美元/L,油比水贱。美国大妈的幸福时刻似乎到来了。

从今年夏天开始,国际原油价格狂泻30%至4年来最低点。截至北京时间17日晚21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78.4美元上下徘徊,较前日继续下跌。分析师们仍在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有专家预测,此轮下跌将探至50美元/桶。

当地时间11月13日,纽约商品1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4.21美元,跌破每桶75美元关口,为2010年9月以来最低。1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7.92美元,也跌至四年来最低。

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传导至美国国内,美国成品油自2010年以来首次跌破每加仑(约3.8升)3美元。

经济学家们分析,本来这轮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几乎走到了顶点,海外需求的放缓拖累了出口,可能会让经济转而向下;但突如其来的汽油大降价却可能是刺激国内消费的一个大利好。《纽约时报》预计,过去几周内汽油价格的陡降,会在马上开始的消费季给美国带来数十亿的额外零售收入。

分析称,对于那些中低收入的美国消费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下降尤为重要。这部分人群还没有从过去几年的经济复苏中恢复元气。虽然近年来就业市场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工人在这几年获得的工资增长简直微乎其微。至于那些经济上最为拮据的群体,更是能从此次汽油降价中稍微松一口气,并将花费转移到其他日常生活或者服务开支上。

目前美国人每天花在汽油上的开支是10亿美元。汽油降价将让美国消费者们在今年11月和12月比去年同期总共省下84亿美元。按照一户典型的美国家庭每年购买1200加仑(约4542升)汽油计算,现在的汽油价格将让他们每年至少省下400美元。同时家用燃油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5%,这是另一笔会因为油价下调而带来的额外节省。

事实上,美国并不缺油。上周四美国能源部出具的当周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原油产量已经上升到了29年来的最高水平:每日900万桶。按照这个产量计算,美国已经快要追平日产量960万桶的沙特阿拉伯。

报道称,美国石油产量的攀升和新型能源科技的应用密不可分:页岩层中抽出了成百上千万吨的油气;几条关键输油管更新升级,重新布流了从美国中部平原向墨西哥湾的石油输送,这个变化让现在墨西哥湾附近冶炼厂们仓库里几乎塞满了原油库存。美国已经终结了从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进口原油的时代。

但火上浇油的是,面对此轮油价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并未减产,利比亚石油产量的恢复加剧了供过于求;同时,虽然伊拉克局势依然动荡,但该国的石油出口已经创下了自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最高纪录。

欧佩克成员国甚至趁机大打价格战,沙特阿拉伯日前就下调了向美国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这一举动触动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敏感神经。但曾经“呼风唤雨”的OPEC正在丧失对原油的定价能力。约翰·科尔德福认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都把希望押在了中国和亚洲其他的原油大客户身上,但亚洲同样竞争激烈,今年9月,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油田所产原油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韩国。

一边是供应超预期增长,另一边却是需求却越发疲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际能源署10月份发布的报告将2014年和2015年的全球原油需求日均增长预测值分别下调了25万桶和9万桶。此外,美联储10月底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元新一轮走强,美元指数已于近期刷新5年高位,以美元计价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受到打压。

而到了明年3月,美国石油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950万桶/日甚至更高,随着届时寒冬逝去,全球石油消费市场亦会陷入萎靡,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继续探底。上周五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已经准备好面对油价“灾难性”下跌。

油价的底在哪儿?左右油价的因素是哪些?

据华夏能源网的分析,目前能够左右国际油价的因素不外乎五个:

1、欧佩克的产量

自6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其中具体来源有三:第一,OPEC增产约60万桶/天,其中主要来自于利比亚,其余国家大体增减相抵;第二,美国原油增产近30万桶/天;第三,三大能源机构持续下调需求预期,下调幅度约30万桶/天。而供应过剩造成的油价下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出口国,尤其是欧佩克。

因此,近段时间原油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消息层面均指向于欧佩克的产量动向。11月27日欧佩克会议将召开,但目前市场言论不一,最终是否会减产尚无定论。

而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导致欧佩克大多成员国财政出现问题,因此,分析认为欧佩克最终限产保价可能性偏高。即使欧佩克不对3000万桶/天的产量配额进行下调,只需要求成员国严格遵守该配额同样也可达到减产效果。因为目前欧佩克整体产量约为3080万桶/天,超出配额近百万桶。

如果欧佩克11月会议上宣布限产,原油市场供应过剩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长期压制原油的一座大山将移除,国际油价将会迅速反弹,有望重返90美元/桶上方。

2、美国页岩油的产量

从原油生产成本角度来看,非常规油气资产属高成本之列。其中美国页岩油开的平均成本约为65美元/桶。但对于一些中小型页岩油公司而言,成本可高至75-80美元左右。因此,美原油价格跌破80美元/桶,将会令部分生产公司面临经济性考验,随之而来的则是减产问题。

3、欧美对伊朗的制裁

11月24日将迎来伊朗核谈的最后期限,双方将继续围绕核问题展开交锋,以决定双方是否相互作出让步。但近日表示“分歧依然很大,恐怕达不成目标”。此前,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四轮制裁,欧美也单方面对伊深化制裁,目前欧美允许伊朗日均出口不多于100万桶的石油。而谈判结果达成最终成果的可能性不大。

4、期货市场的动作

近五个月来,由于原油市场利空消息不断释放,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也随之不断升温,并出现了罕见的做空浪潮。以美原油期货为例,自7月份开始,交易商在美原油期货和期权中持有的净多头寸减少53%,其中多头头寸减少32%,而同期空头头寸暴增111%!虽然目前原油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仍未有得到实质改观,但有一现象需要警惕。

5、产油国的局势

俄乌军事冲突,ISIS中东暴力行径以及利比亚内部等地缘紧张局势依旧活跃于石油市场。俄乌双方关系陷入拉锯战,而且随着冬季来临,天然气供应问题将为俄罗斯增加谈判筹码,领土及能源贸易争端预计仍难以根除;近来,虽然中东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但ISIS仍在间断性的挑动市场神经,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利比亚内乱问题趋于长期化,内部分裂势力干扰下该国油田及港口频繁开与关,致使产量增长仍面临较大挑战。

油价大跌、领土纠纷、内乱等因素存在令上述地缘风险大范围升级的可能。一旦局势升级,原油期货价格将会迅速反应。不过,由于市场供应整体相对过剩,将弱化地缘局势紧张所造成的供应紧张的担忧,所以,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阴谋论流行:美国和沙特要把俄罗斯“弄死”

石油行业内发生的任何事情,很多都可以用阴谋论来解释。最近油价暴跌也不例外。

据凤凰财经的报道,最近《纽约时报》社论刊登了汤玛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讨论阴谋论的文章。这位前中东记者最近一篇专栏中发问:“这是我的幻想?还是一场全球石油战真的已经爆发?一方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另一方是俄罗斯和伊朗。”接着他自问自答:“是的”,并认为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正试图将主要依赖石油收入的对手伊朗和俄罗斯置于死地。与此同时,阴谋论这一观点在俄罗斯也很流行。

俄罗斯《真理报》的重要新闻就是:《希望沙特摧毁我们的经济》。

事实上,沙特是剩余产能最多的产油国,历来都是左右石油市场的力量。油价出现泡沫,沙特就增产遏制价格升势,价格下跌就减产支撑市场。今年夏天结束时油价开始暴跌,市场普遍预期沙特如往常一样减产。但事与愿违,沙特上月宣布将致力“维持市场份额”,不会减产支持油价。

虽然人们不禁会从政治角度去解读沙特的做法,但它这个战略也可以多个经济理由去解释。最明显的理由就是,对沙特来说,美国不再是一个极度尴尬的政治盟友了。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但现在出现“叶岩油革命”了,美国从沙特的大客户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

由于叶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油成本,应对竞争的战略之一就是压低油价,迫使叶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目前,沙特一直不能使用这一战术,因为基于许多供应和政治因素,油价一直高于叶岩油生产成本。就在最近几个月,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意外大增,但需求锐减。从6月份以来,油价已经下跌大约25%,上周更跌破每桶80美元。

如沙特现在减产支撑价格,美国就可以扩大叶岩油生产攻其要害,阿拉伯半岛势必落得原油收入减少的下场。沙特目前可以用的战略,就只有迫使美国成为另一个原油供应国。若这个说法是对的,它的意义将非常重大。这意味着油价下跌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全球两大原油供应国之间将爆发频繁的价格战,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格局。

当然,也有人表示所谓的阴谋论之说有些牵强附会。

据网易财经的报道称,很多人自然相信金融与政治格局的关系深厚,但供求关系的变化才是所有因素的最终落脚点,经济复苏不力以及世界对原油能源的依赖度下滑才是其步步跌向80美元/桶的推手。

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由3.4%调低到3.3%,经济疲软之势依然明显;国际能源署(IEA)10月14日将今年石油需求日增长预期由70万桶调低到20万桶,为五年来最低。但需要看到的是,较低的能源价格带来的不会仅是负面影响,在经济复苏困难期,能源成本的降低对工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技术发展,目前世界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远没有上世纪石油危机时那么重要,加之各国开能力的提升和替代能源的飞速发展,以及美国长期投资开发的页岩石油开始进入产量高速增长期,导致今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同比上涨13%至9月份的880万桶,即将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因此OPEC对全球油价的垄断控制能力早已大打折扣。数据显示,目前非OPEC国家生产的原油占世界原油贸易的比重超过50%,而在10年代只有不到30%。此外,不仅是OPEC与非OPEC国家难以协调行动,OPEC内部成员也经常意见相左。

众所周知,俄罗斯财政对石油收入十分依赖,俄罗斯向国际市场出售原油720万桶/天,构成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5%,其财政盈利线约为102美元/桶。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5%,油价下跌的伤害确有体现。但据85美元/桶的美国页岩石油成本来看,美国的页岩石油生产企业陷入亏损几乎是必然的,受到牵连的还有200万人的就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并不是愿意看到的。

油价八连跌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影响,发改委昨日再次宣布下调成品油价格。自今年7月22日起,国内油价实现罕见的“八连跌”。本次调价落实后,7月22日以来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每升累计分别降低了1.11元和1.25元,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普遍回落至“6元时代”。

那么,“八连跌”能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私家车油耗成本明显下降。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L为例,本次调价后私家车主每月将减少23元左右的用油成本。如果综合“八连跌”累计降幅计算,每月出行总油耗累计降低185元左右。

2。降低物价,刺激消费。低油价使出租车、航空、旅游等行业都深受其益,减少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刺激消费。

3。国家原油进口成本降低。纽约每桶油价创下2011年10月以来的收盘新低;伦敦布伦特每桶油价创下2010年9月以来新低。2013年10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据专家分析,国际原油年平均价格每下降10美元,中国就将节省200亿美元进口成本。

4。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华尔街日报痛批,美国到底怎么了?

2月份CPI当月同比涨幅为2.7%,虽然该数据较1月份(2.2%)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依然低于诸多机构的事前预期水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交通和通讯”和“居住”等子项暂缓了CPI上行压力。

用“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结构分析方法,我们预计3月份CPI涨幅可能在2.9以上。

2月份CPI数据低于预期

考虑到去年末粮价上涨的翘尾因素、去年较低的基数(去年2月份当月同比仅为0.9%)以及春节月份与去年的交错(去年在1月而今年在2月),数据公布前,许多机构和研究者均预期,2月份CPI将突破3%。但2.7%的实际数据,却较事前预期低了0.3个百分点。

通过对CPI各子项上涨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食品”、“交通和通讯”和“居住”暂缓CPI上行压力。自2006年12月以来,涨幅总体回落的子项只有三个:“食品”、“交通和通讯”和“居住”,其他均呈现价格上行态势。由此可以肯定,目前CPI总指数上行压力的缓解,应当主要得益于这三大因素。

考察“食品”各子项价格上涨情况可以发现,如果不考虑2月份“鲜蛋”数据的残缺,相对于去年12月价格涨幅放缓的只有“粮食”和“鲜菜”。其中,“粮食”小幅回落了0.1个百分点,这与我们去年年末“粮油价 格短期内难以明显回落”判断完全一致;而“鲜菜”价格涨幅则由正变负,2月当月竟为-10.4%,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006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约为10℃)较往年偏高约1℃,暖冬使得鲜菜供给增加造成的。

“交通和通讯”价格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今年“春运”未像往年一样涨价,使得交通价格保持了稳定,相对往年来说则是下降了;二是各种形式的手机单向收费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在其竞争压力下,固定电话资费也一致保持在低位,甚至有小幅下降。

“居住”价格涨幅放缓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去年9月以来接连出台的房地产 调控政策,使得购房者出现看空预期,特别是关于“90/70”的套型规定,使得部分地段优势不那么明显的中小户型价格止涨甚至下落;二是季节清淡的影响。

3月份CPI涨幅将在2.9%以上

为了能够给出3月份CPI涨幅的具体数值预测,我们这里用“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结构分析方法。

我们测算得到的2007年各月“翘尾因素”的结果显示,1月份“翘尾因素”值为1.5%,2月份为1.0%,而3月份“翘尾因素”的影响将骤然提升至1.9%。该测算结果比我们此前的预测每月低0.1个百分点,造成测算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这次我们得到了去年12月份正式的环比数据。

如果翘尾因素的影响高达1.9%,那么只要3月份环比CPI达到-0.6%,“新涨价因素”达到1.1%,3月份CPI总体水平就将达到3%。根据2001-2006年间3月份CPI环比数据,除2004年外,其他各年3月份环比CPI均为负值,6年的算术平均值为-0.7%(即99.3%)。照此均值推算,3月份的“新涨价因素”将约为1.0%,由此得到的CPI总体水平将为2.9%。如果按照此间最低的环比-2.3%(2002年)推算,3月CPI将为2.3%;按照最高的0.3%(2004年)推算,3月份CPI为3.9%;综合二者的区间中值为3.1%。 >>>推荐:高盛上调今年中国gdp和cpi预估值

综上所述,与2月份相比,3月份“翘尾因素”的作用更大,CPI同比涨幅估计在2.9%-3.1%。这也是对我们此前所作预测的一个修正。美国2006年1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与预期一致,较高的能源价格是CPI上升的动力所在,但剔除能源、食品价格后的核心CPI涨幅有限。

美国劳工部18日公布,12月份CPI上升0.5%,11月份为持平。

不包括食品与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升0.2%,上个月为持平。

四舍五入之前的数据为12月份总体CPI上升0.545%,核心CPI上升0.193%。

12月份数据与华尔街预期完全一致。

2006年美国总体CPI较上年上升2.5%,核心CPI较上年上升2.6%,为2001年以来核心CPI的最大年度升幅。2005年核心CPI升幅为2.2%。

12月份能源价格较上月上升4.6%;汽油价格升8%;天然气价格升3.9%;电价与上月持平。

12月份食品价格也与上月持平。

油价上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企业)请知道的给解答一下吧

上任不过五个月,在全球搞事的动作却从不间断。

先是继续强化对伊朗制裁,挑动中东是非;又是搭起“草台班子”,围堵中俄两个大国。

三路出击,好不痛快。

正当大总统鞭笞寰宇的瘾还没过足,美国后院失火——通胀风险攀升至 历史 高位。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坐不住了,发文痛骂,认为:

早前的一套作死“组合拳”让美国面临一场三十年未有的大通胀。

01

美国通胀爆表

美国通胀最近是涨破天际,数据小幅几乎持平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情况,达到近年来的 历史 新高,全美国上下都陷入了对通胀的焦虑。

其实,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哪一种货币。只要是通胀,皆为对底层有的收割。 所以,当下的通胀也不例外。

根据美国劳动部的数据,美国4月份CPI数据达到4.2%,远远超过此前市场3%的悲观预期,也远高于美联储自己作出的2%预期。

5月,通胀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相对于4月的水平,环比增长0.6%。如果对标年度水平,则同比增长5%,增幅为近14年的 历史 最高位。

各种商品的涨价非常迅速;食品、木材、煤气、钢铁、电脑、芯片、住宅等都在涨价。

2020年5月,汽油每加仑1.77美元,2021年5月涨到每加仑3美元, 上涨69% 。木材价格从2020年的332美元,涨到超过1500美元, 涨价4倍多

食品领域也是不遑多让,鸡蛋60个,由7.99美元涨至8.99美元, 涨幅12.5% ;鸡胸肉,由2.89美元一磅涨至4.99美元一磅, 涨幅72.7% ;排骨,由2.29美元一磅涨至4.19美元一磅,涨幅 83%

就连 汽车 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趁着通胀价格平均涨了 16%

通胀也带动美国住房价格以前所未有的水平上涨。

标准普尔公司当地时间5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3月标普CoreLogic凯斯-席勒全国房价指数同比上涨 13.2% ,为2005年12月以来最大升幅,2月份涨幅为12%。房屋中位数2020年5月是大约28万美元,现在上升到32万美元。

咖啡、谷物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通胀程度如此之高,就连美联储耶伦不得不出面解释说:

但是他又提醒民众:通胀只是暂时的,让民众不要恐慌。

那美国大众怎么会理她?水是你们放出来的,把我们收割一把,物价涨到天上去,结果你没拿出一点办法来,反而告诉我不要慌?

02

通胀恐慌席卷美国

全面且快速的涨价,对于 社会 稳定冲击势必不小。

美国人对通胀的预期不断变高,等到预期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通胀恐慌。

美国的现状就是处于通胀恐慌的边缘,金融稳定甚至 社会 稳定都面临一场大考。

很多人把通胀这笔账算到的头上,像华尔街日报这类媒体开始轮番攻击的经济政策;同时美国国会也不乏批判的声音,不少参议员非常严厉的批评了的经济刺激。

他们认为 这一份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会毁掉美国,在整体债务接近30万亿的时候,进行大规模财政扩张,只会进一步的加剧美国的债务负担,并损害美元信用。

这类批评声音很大程度代表了美国民众的心声。

而且,美国官方5月的通胀数据是同比增长5%。但实际上,这一数据还是被修正过的,如果以1980年(美国滞涨时代)的物价为基数,经过重新测算, 现在的真实通胀率应该是13%以上,远远超过公布的数据水平。

如此高的通胀水平,换做是谁都要慌。

03

背后真正的原因是?

的1.9万亿纾困和2.3万亿的基建,规模确实吓人。但要完全把屎盆子扣到头上又太冤枉。他一系列的支出,只是通胀的催化剂,而美国现在所遇到的问题是多元因素共同产生的结果。

一个是短期原因—— 疫情造成的经济萧条和物流阻碍。

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原材料和商品的缺乏,短期的稀缺性抬高商品价格。并且,美国的就业没有完全恢复,5月7日,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公布,新增非农就业仅26.6万人,远低于之前华尔街几大投行预测的90万+;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还在上升,从3月的6%上升到6.1%,高于市场预计的5.8%。

因为这次的1.9万亿是财政刺激,直接给老百姓发钱。结果导致40%的民众,在家收到的钱居然比上班还多——那何必去上班?还不如在家炒炒股玩玩 游戏 得了,导致美国就业尽管在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后,仍然起不来。

就业没恢复,经济萧条,商品供给就起不来,没有足够的商品供应,叠加放水影响,通胀自然来得凶猛。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货币超发。

如果说通胀是一场疾病的话,那货币国家化就是病因,各种商品涨价是病灶。 病因不会变,但发病的具体表现会根据环境而改变。

有的时候我是比特币大涨,有的时候是石油大涨,有的时候是商品大涨。

所有外在表现的内核均是一致。

现代货币实质上是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其发行锚定物为国家信用。这便决定了国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多发或者少发货币,发行权与分配权都高度集中。

普通人所理解的通胀是多印钱,导致钱不值钱。

其实,一个国家新货币发行过程中,最先得到货币的那批人根本不用承受通胀的问题。而且他们还可以把先拿到的货币投入到不动产和金融资产当中,坐等资产升值。当他们把钱使用过一遍,货币才会流入市场,到底层人手上已经不知道是经过了几手的钱了。

货币发行最开始由央行定向投放,银行和金融机构是货币的一级市场,他们首先从国家央行手里承接到新发行的货币,然后他们再把货币投放到二级市场,也就是借给做实业的经济体或者其他用来做其他投资。

金融机构拿到钱,自然是投放到金融市场、控制优质公司的股权或者不动产市场;下发到实体的钱,则投放到符合经济政策大方向的大型企业。

这些承包国家建设和经济刺激的企业是货币二级市场当中最先拿到货币的主体,之后他们再把手里的工程层层外包给下游承包商。

承包商在实际的建设开发中带动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体经济。

最后, 普通的打工者通过劳动回报把钱拿到手的时候,通胀到来,金融资产、不动产、物价已经上涨。

资金越往下游流动,所剩价值就越少。等到底层人拿到手,必然得不到多少,但这时他们面对的是早已经被炒高的资产价格。同时,由于货币超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在上涨,原本的钱变毛,拿到手里的钱也不值钱。

于是乎通过如此手段,顶层便完成对底层最后拿到超发出来货币人群的收割。

尽管上面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但下面的人也不都是傻瓜。财富的分化, 社会 的割裂,正让美国走向“危局”。

04

尾声

美国现在的现状可以说是自食其果。

毫无底线地超发货币带来的通胀导致陷入“两难局面” ——要么任由通胀发酵,全世界通胀被点燃,打击美元信用,世界人民抛弃美元;要么加息抵御通胀,造成美元回流,收割其他国家,打击美元信用,世界人民抛弃美元。

无论美联储和怎么选,这次都是对美元信用的巨大考验,甚至毫不客气地说美元霸权已处于行将瓦解的边缘。

并且,美国国内也面临几十年未遇的大通胀,普通民众的情绪随时可能被点燃,动摇美国存在的合法性。也难怪华尔街日报要斥责在进行最极端的财政和货币实验。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美国靠着美元霸权超发货币剪羊毛,也必然因为超发货币而结束美元霸权。

这一天,不远了。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扩张期,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超过10%以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上升,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当然,各行业苦乐不均,像石油天然气开业自然会随油价飙升而盈利丰厚;石油加工业成本压力较大;化工等行业成本虽然大幅上升,但行业景气使得大部分成本可转移出去而减轻油价冲击;农业、交通运输以及生活消费等方面则深受高油价之苦。

1、对农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据统计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林、牧、渔、水利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比重在6.67%-9%之间,而且,1998-2002年该行业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9%,仅次于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增速。农、林、牧、渔业主要以消费柴油为主,其柴油消费占柴油消费总量的1/5左右。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

尽管取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延缓或小幅调高柴油价格,但化肥、农药等农资存在变相涨价的情况,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的普遍回升以及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等支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播种面积出现多年来少有的大幅增加的局面,因此对化肥、农药等农资以及农机具的需求大幅增加。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给农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加重了农民生产和生活负担。

2、石油和天然气开业景气与油价同步。

石油和天然气开业与原油的关联最为密切,因而从油价的上涨中受益最为直接。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需求非常旺盛,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徘徊,而国内原油价格基本同国际接轨,因而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开业来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能力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油价上涨将使石油开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行业盈利能力及资金收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业利润总额高达1777.2亿元,高居各行业之首,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9%,高出全部工业企业5.8个百分点。该行业资金收益率空前上升,2004年,资金利润率高达37.1%,成本费用利润率更是高达79.8%,产值利税率也达到了52.3%。

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

原油成本通常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该行业消耗了原油消费总量的72%左右,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增加炼油企业的成本;而且根据目前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成品油价格涨幅滞后并小于原油价格涨幅,因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利润空间应该明显缩小。该行业资金回报率均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值利税率分别仅为6.6%、3.3%和9.4%。

但是,2004年毕竟成品油出厂价格经历了四次上调,而且我国石油行业主要由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企业内部上下游之间结算价格低于市场原油价格。因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利润总额保持了快速增长,2004年,该行业利润总额高达267.4亿元。当然,对于那些单纯经营炼油业务并非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而言,形势没那么乐观,在当前的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不只是原油高成本压力,而且还存在没油可炼的风险。

4、化工行业具有较强转移成本能力。

目前我国正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而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于原油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近年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8.5%左右,1996-2002年该行业原油消费年均增长8.2%,增速比同期整个制造业高出2.7个百分点。原油作为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石化行业重要原材料,其价格上升将直接带来石化行业成本上升。

但是,考察数据我们发现,高油价并未给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带来多大的冲击,这是因为化工行业的景气度同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近年来化工行业处于景气周期,由于化工产品需求旺盛,甚至化工产品的价格涨幅远高于原油价格的涨幅,化工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856.3亿元,同比增长86.4%,其中,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肥料以及农药制造业的利润增幅均在100%以上。当然,相当部分化工产品仍是中间产品,这就意味着以化工产品为原料的下游行业面临着高成本压力。

此外,化学纤维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总消费量的2.8%左右, 1996-2002年该行业原油消费年均增长4.4%,增速略低于同期整个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比较接近产业链末端,受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原油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该行业的利润空间。2004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63亿元,同比仅增长16.1%,远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利润的平均增速。

5、交通运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交通运输业是耗油大户,其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而且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在稳步上升,这一比重由1980年的10.4%上升至1990年的14.7%、2000年的24.6%,近年来保持在25%左右。其中,交通运输业汽油、柴油消费占汽、柴油总消费量的40%和38%左右。9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明显快于其他行业,1991-2002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0.5%,大大超出整个石油消费总量年均4.7%的增速。石油是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原料,油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面对高油价,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比较难过。

从我国民航的成本构成来看,航空油料消耗占总成本的比重在20%左右,是民航运输成本中最大的一块。航油的涨价明显加大民航运输成本,而目前各航空公司竞争异常激烈,机票竞相打折,上升的成本难以转嫁出去。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预计,由于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全球航空业在2005年将损失550亿美元。

油价上涨对公路运输业的影响较为明显。目前,我国运输汽车总量已超过1000万辆,因长途货运、客运对汽油、柴油依赖性较大,石油价格连续多次上调明显加大了运输公司的营运成本。同时,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缓慢,运营车辆空载率较高,地区分割导致路桥等各种收费过高。因此尽管运费有所上升,但仍面临较大的油价上涨压力。对于公共交通而言,由于公交票价执行的是指令性价格,所以汽油、柴油的涨价不会很快反应到公交票价上面,自行消化一部分运营成本再所难免,油价的上升使原本已比较困难的城市公交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出租行业损失巨大。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是由确定指导价格,而出租车的价格也是由确定的。2004年以来,成品油价格已经连续6次上调,而出租车并未提价,同时由于出租车普遍实行单车承包制,这样一来,涨价所增加的成本开支,完全落在了司机身上。目前出租司机的收入已经摊薄,每次汽油提价都会增加他们的开支。不过,部分城市出台了出租补贴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价上涨的损失,但大部分情况下,补贴由出租公司来负担。

油价上涨对于海运行业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一些。由于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和我国沿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在高位徘徊,给航运创造了良好的盈利空间。目前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在4600点左右,由于货源充足、需求旺盛,2005年货运价格快速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油价虽然有所上涨,但海运企业受影响比较小。

6、高油价冲击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汽车制造业本身石油需求量并不大,但是,使用汽车将大量消耗石油。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汽车消费将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2003年,中国汽车消耗汽柴油量大约7600万吨,相当于全年成品油消费量的28%。随着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石油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沿用高油耗模式将造成我国石油供应难以为继,我国必须推广使用节油型汽车。同时,高油价必然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进而对汽车制造业产生较大影响,节油型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

7、对生活消费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从石油平衡表来看,生活消费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6%左右,而且生活消费主要以液化石油气为主,2002年,生活消费中液化石油气占79.1%,汽油、柴油、煤油分别占11.1%、5.7%和4.1%。近年来我国液化石油气并未紧跟大幅上涨的原油价格上调,汽油、柴油价格的涨幅也明显小于原油,因此总的来看,国际油价上涨对生活消费的直接影响并不太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随着住宅、轿车以及高档家电等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生活消费石油的增长速度非常快。1998-2002年,生活消费石油年均增长9.5%,增速仅次于交通运输业。

特别是能源消耗巨大的耐用消费品----汽车,近几年加速进入城市居民家庭。调查资料显示,1995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还不到1辆,1999年仅为0.34辆,到2004年已达到2.2辆。一些大城市的汽车销售量以年均30%以上速度递增,其速度不亚于一些家用电器的普及速度。目前,全国家用轿车保有量已达到780万辆,按照年均行使1.5万公里,百公里平均耗油9升估算,一年就要烧掉上千万吨汽油。因此,未来石油与生活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机械制造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会比较大。“我市这类企业往往都拥有自己的运输车辆,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大多使用油做热处理燃料。这两部分成本叠加增长,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利润影响都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除了运输成本,其实影响更大的是油价上涨带来的企业生产原料成本上升。高先生说,凡是原材料与石油行业相关的,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比如,自己公司用到的原料有甲苯,这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不止是甲苯,还有二甲苯,以及芳香烃类,像这些通过原油提炼出来、用于生产制造业的产品很多,所以,只要原油一涨价,这些贝形机原料就会跟着涨价。本来,行业内预测春节后甲苯的出厂价会下降,但是,油价上涨后,不但没下降,现在反而企稳了,而且还有上涨态势。

不止是化工类生产企业,只要用到石油提炼产品的,都会有影响。像纺织服装类企业,一般人觉得可能跟石油扯不上什么关系,实际上,化纤类面料全部由石油提炼,另外,纺织染整中也要用到石油类相关产品,包括助剂,而且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油价上涨,影响的真的是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